
在红军城北突出部的作战中,俄军与乌军反复争夺这一区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。主要问题在于俄军在该地区没有控制较大体量的定居点,导致浅纵深区域无法囤积过多兵力、装备和资源。公路以北的俄军控制区纵、横各20余公里,总计有20多个村子,但没有一个千人镇,所有村庄的战前人口加起来只有约5000人。而公路以南的相当纵深内,也是小村庄居多。这种情况下中金汇融配资,即便俄军集中了较多兵力,也很难顺利投送到一线,而乌军背靠几座大城,出兵和装备反倒便捷很多。

因此,在一线交战时,俄军面临的压力很大。这次所谓的“猪突”攻击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。实际上,俄军的装甲车辆并不是用于突击乌军阵地的。从战区内乌军各支部队拍到的画面显示,俄军装甲车队始终在俄方控制区内行动,包括进退都是如此。俄军车队是从更后方的奥切列季涅镇(距前线约30公里)开出的,这里乌军的无人机和普通炮火打不到,镇内的建筑物和工事可以提前储备较多装甲车辆。

随后中金汇融配资,俄军车队沿道路向西北方向运动,在开进至马利尼夫卡附近时被乌军侦察无人机发现,遭到炮击和无人机打击。虽然俄军车队开向的是乌军目前控制的沙霍夫,但并未对该地展开突击,实际执行的是向前线轮换兵员、补充物资以及撤回伤员等任务。也就是说,这队装甲编队本身并不是“猪突”用的,但由于靠近战线就会遭到炮击和无人机攻击,给人一种仿佛是来冲乌军阵地的感觉。但实际上,这队车辆一直都在俄军控制区内活动,连两军交战的灰色地带都没有触及。

如果真是装甲突击的话,俄军并不在乎载具的折损,甚至哪怕都损失掉了,也要将步兵强行送上敌军阵地。这次的俄军车队完成输送任务后返回,显然不是“猪突”式进攻,乌军也只是在无人机和炮火的打击范围内对俄军车队进行攻击。

真正的问题是:俄军为何要在当前时间节点出动加强连级装甲车队往返于前线,而不是将其用于直接突击?原因在于俄军在这一地区没有控制比较大的定居点,沿途很难设置理想的“整补基地”,致使延伸到一线的步兵作战压力甚大。如果按照渗透作战的方式补给,俄军步兵得自己背负弹药物资,徒步20公里才能到达前线,但步兵能背负的东西有限,过程也非常困难。出动摩托车和无人机空投也可以解决部分补给,但运量太小且易遭袭击。

由于乌军背靠若干大城作战,轮换补给条件更好,甚至出动装甲车辆抵达前线的距离也更近,使得一线的俄军还要面临严峻的反装甲作战任务。因此,俄军既需要给一线补充兵力和武器弹药,又需要将伤员撤出,最好就是冒险出动较多的车辆突然来一波。这种加强连级的车队在己方控制区已经较难行走,要让它继续冲乌军阵地显然是不够的。俄军当然知道这样出车会有损失,但这也是必要代价。

中金汇融配资
信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